强化规划空间统筹,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 钟和曦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 钟和曦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作为城市工作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浙江省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早在2006年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指出,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近20年来,我省城镇化率从56%提升到75.5%,城镇化进程正处于从大规模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增效、从多元竞争到区域协同的深刻转型时期。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需要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性作用,强化规划空间统筹,在不同尺度下研究分类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及空间结构的路径。
在省域层面,立足主体功能构建现代化城市新体系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构建形成“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我省环杭州湾地区作为城市化优势区域,以全省44%的陆域面积承载了57%的人口、贡献了70%的地区生产总值,多中心、组团式、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布局初步形成,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凸显。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承载能力,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着力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作用,立足功能定位深化优化“杭甬”双城为主引擎、“三圈一群”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打造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当前,要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国土空间规划五年评估窗口期,深入分析不同地理区位、功能定位和发展方位的城市有关人地产城等的动态演化关系,加强区域空间协同和要素配置研究,推动构建优势互补的省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在县域层面,立足比较优势塑造城乡融合新场景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当前,县城日益成为城乡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中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当务之急。今年省委省政府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提出要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由于县域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等差异较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这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我省建立了“5+2”主体功能分区体系,赋予了每个县级行政单元各具特色的功能定位,为各地错位发展提供了空间指引。今年上半年,各县(市、区)创新开展了“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精准识别辐射带动效应强、人口集聚潜力大、产业发展前景好城、镇、村作为发展重点,强化县域空间统筹,城乡一体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推动塑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场景。比如,开化等山区县形成核心集聚型布局,强化县城核心承载能力,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破解“散弱困局”;嵊泗等海岛县形成点轴串联型布局,强化本岛和周边岛群一体联动,推动设施跨岛共建共享;杭州、嘉兴等高度城市化地区深化市区一体谋划形成区域性发展轴,周边县注重都市辐射促进以强带弱。
在城区层面,立足空间复合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过去城市增量扩张时期形成的政策制度,很多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要及时转变规划理念、技术、政策,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从传统的产业、居住、商业等功能分隔走向功能复合、空间融合、用途混合,适应城市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需要。要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的需要,加强规划体检评估和动态维护机制研究,系统推进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和集约高效利用。要聚焦城市更新这一重要抓手,适应人口结构和需求变化,精准对接“一老一小”和创新企业等空间需求,分析研判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均衡性、空间布局合理性,强化规划和土地政策融合,创新详细规划编审用管体系提高规划适应性,培育更多功能融合的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拓展存量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打造有温度的公共空间,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