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

规划引领 统筹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谱写浙江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5-09-11   编辑:系统管理员 浏览:45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谱写浙江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余建忠

  浙江省城镇化率已达75.5%,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战略目标,为浙江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土空间规划不仅从空间治理层面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体系性战略指引,也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综合性布局支撑,更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系统性实施方案。
  建设创新城市需要国土空间规划的前瞻谋划和战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战略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面对创新城市建设需求,规划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在空间资源配置方面,为创新活动预留充足弹性。在用地布局方面,改变单一功能分区思维,推动研发、孵化、中试、生产等创新环节的有机融合,构建创新生态圈。在集成效应方面,关注创新空间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关系,避免出现创新孤岛,完善生活服务配套,打造创新城区。
  建设宜居城市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出发点。当前浙江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划编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空间资源配置上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可达性。构建“15分钟城乡生活圈”,将公共服务设施精准落位,补齐养老、托育等民生服务设施短板;通过城市设计精细化梳理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美好人居体验。
  建设美丽城市需要规划在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实现突破。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态自然本底,决定了浙江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在规划实践中,要突破“就保护谈保护”的局限,全方位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要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美丽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建设韧性城市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城市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规划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于空间布局的各个环节。需要从单一工程思维转向系统治理思维,通过空间规划统筹各类防灾设施布局,通过系统性建设提升抗灾能力,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安全格局。
  建设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是规划工作的重要课题。通过“微更新"“渐进式”等手法,在保持历史人文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功能,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注重文化空间的系统性保护,将无形的文化精神展现在具象的文化空间中,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形成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传承网络。
  建设智慧城市对规划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服务让专家学者、市场主体、基层群众更充分参与到规划中来,使规划真正反映人民意愿、回应社会需求。更加注重智慧化服务,建立“规划-政策-项目”的传导机制,构建“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的数字化平台,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数智化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资源精准调配与服务高效响应。
  面向未来,规划设计工作者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路径。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专业追求与人民需求有机统一;强化创新引领,积极探索规划理论和方法创新;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注重文化传承,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拥抱技术进步,以数字化改革、人工智能应用赋能规划升级。通过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建设,让浙江的每一座城市都成为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为全国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提供浙江经验、贡献浙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