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质量跃升、区域协同的城镇化之路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周世锋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为浙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直指传统城镇化“摊大饼”“同质竞争”“重地不重人”的积弊,浙江作为城镇化率已达75%的全国先行省份,要将中央的要求与浙江的阶段特征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突出以人为核心,加快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从多元竞争向区域协同转变,建设集约紧凑、安全韧性、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
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浙江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人口集聚、产业跃升、科技创新、开放提能的主阵地,是浙江参与全球和区域竞争的主战场。要聚焦深入服务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围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的目标,培育提升都市圈功能。进一步深化浙沪合作,共同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西向拓展,加快推进沪杭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重要通道建设。唱好杭甬“双城计”,构建以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为双核的环杭州湾都市连绵带,强化双城对全省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杭州、宁波两个中心城市错位分工、一体联动、双向支撑、协同发展,共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杭州都市圈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统筹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创新实验室等重大设施,加快提升都市圈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都市圈周边市县与杭公共服务一体化,争当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示范。宁波都市圈要着力打造现代化海湾都市圈,加快健全都市圈网络,提升综合能级,深入推进甬舟一体化,提高甬绍、甬台协同发展水平,加强与温州、金华、丽水等地的通道建设。温州都市圈要加快提升中心城区综合能级,强化对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台州和闽北的合作,增强对山区和海岛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金华、衢州、丽水等地构建网络化有机联系功能协同的城市群,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义乌大城市功能,谋划打造沪杭衢经济走廊,提升衢州、丽水等省际中心城市能级。
加快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按照邻近都市型、山区海岛偏远型等区位资源发展基础等条件分类推进。提升县城产业集聚能力,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容量大、带动性强的富民产业。一县一业、一县一策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平台整合提升。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扩大县城高铁高速、国道省道覆盖面,完善县域内部交通循环体系,提升县城内畅外联水平。统筹推进充换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商贸物流等公用设施布局。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围绕区域产业基础特色方向建设一批职业学校建设,与都市圈中心城市联合共建一批高水平县级医院,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打造一批文化地标。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守耕地保护和生态红线,推进山区海岛县重要生态资源资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共建共享。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城乡融合互促共同发展的过程,城市离开乡村就是割裂的、封闭的、失衡的。要加快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让能进城愿进城的农民更快更好融入城市,让善经营懂管理的年轻人在乡村有平台、有回报。开展新一轮中心镇培育,全力提升镇区功能,推进强镇扩权,发挥中心镇城乡融合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居住证积分”梯度赋权,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抵押贷款,激活沉睡资产。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从多元竞争到区域协同,浙江的城镇化将经历一场系统重塑。浙江必须扛起“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以主体功能区为战略基底,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以县城为关键节点,以城乡融合为路径,坚持全省一盘棋,坚持以人为核心,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宏阔实践中,率先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省域样板。